魏桥集团张士平 红海老船长走了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余胜良 2019-05-25 11:00:3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证券时报记者 余胜良

张士平去世后,媒体做了不少报道,但是公众关注的并不多。一个做纺织、煤电铝的老人家,不管做得多么大,也都难以引起公众兴趣,现在的风流属于互联网精英们。

曾经的辉煌

如果倒回去20年,纺织可是风云行业,当时不知道解决了多少人就业,又让多少人失业。即使现在,张士平的魏桥集团也提供了十几万个工作岗位。纺织和煤电铝仿佛是过气的行业,蒙上尘埃,少人关注,这是一片充斥着竞争和过剩产能很难盈利的红海,张士平就在这片红海中拼出了两个“世界第一”,人们把他称为“红海之王”。他驾驶着“魏桥”这座船乘风破浪,驶到了国人所能前行的产业最远端。如今,船长永别了。

张士平的遗产是什么?他留下港股两家上市公司、A股一家上市公司,还有数目不详的未上市资产,提供十多万个劳动岗位,以及当地一半以上的政府税收。他还留下奋斗精神,留下勤俭节约的传统,留下一份将一个乡镇小企业做成世界500强的经典案例。

很多人将他的成功归结于自备电厂,他认为不仅仅如此,其它纺织厂也有自备电厂。降低成本更多是因为内部管理,比如纺织行业万锭用工平均为100人,魏桥纺织为50人,耗水耗电耗材都能做到同行业最低。他说,如果是因为自备电厂,那只要上自备电厂就好了,为什么不上?

很多人认为他跟政府关系好,别人没有这样的条件。能将规模做大的企业家,一般都能维持一份起码的政商关系,这基本上是必备条件之一,张士平返聘退休官员,这些很多企业都在做。这种关系很难说有多大差别,做大了基本上都能受到政府特殊重视,这也符合政府利益。张士平能成功当然不仅仅是政商关系做得好。

产业路径走到底

从履历上看,他的前35年完全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张士平1946年出生,初中毕业在镇上的供销社下属油棉小厂找了个扛麻袋的工作,一包麻袋100多斤,每天要抗几十包,在厂里开始了缓慢的晋升之路,直到1981年才做厂长。任职厂长期间,他开始展示出灵敏的商业嗅觉和天分,比如买了榨油机增加效益;当棉花卖不出去时,就建毛巾厂;1989年建纺纱厂,后来一路扩张,利用国企破产兼并了不少公司;电力不够时就自建电厂……

逆势扩张出人预料,当时其他企业同行的做法是产品多元化,但是张士平选择的是将一个产品规模拼命做大,降低单个产品成本。以香港为中心拓展全世界市场,要当世界的纺织厂,2005年后,成为全世界第一。魏桥用棉花如此之多,以至于魏桥到厂价,这是一个行业标杆价格。另一方面,他在2001年涉足电解铝,此后于2005年进入上游氧化铝领域;2011年进入高精铝板带箔、新材料领域;2014年进入采矿领域,到非洲几内亚开采铝土矿,在其他合作伙伴退出的情况下,最终以低得多的成本克服困难打通链条。

张士平并不是一个天才规划师,他是沿着原来的产业路径,往下走通了一个环节,然后再继续走下去。他能够有所成就,是因为他能在这些新环节巩固优势。唯一有点跳跃的是从电力到电解铝。但是有些路他并不走,比如他就坚持不做房地产和银行,尽管很有条件,他认为自己在制造业上有能力,就专心制造业。

信任是基础

张士平牢牢将魏桥集团攥在手中,他的孩子和亲戚们,就是他伸出来的指头。他的儿子和两个女儿都是接班人,他的众多亲属,就是公司高管,在电解铝板块上市时,公开称只有在儿子张波的掌控下,才能取得好成绩。据传,张士平的父亲张钝河给儿女们制定家规第一条就是“我说什么都得听我的”。张士平非常听从父亲,张士平将他的大家庭打造成魏桥集团领导中的骨干网络。子女之外,他的弟弟、侄子、外甥等都担任要职,这些亲戚普遍学历不高。

记者走过很多上市公司,见过不少接班人,在职业经理人辅助下学习管理,最终走向前台。民营企业家普遍希望子女接班,但基本上都会回避“家族企业”这个做法,不希望安排太多亲戚,给人任人唯亲之感,因为他们还需要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不希望掣肘,希望有空间。像魏桥集团这样,全方位任用亲属,还将企业做得如此之大,闻所未闻。据称,张士平重视信任,能力其次,基本不考虑学历。

张士平的看法是,亲戚只要有本事就会用,并不妨碍下属有本事也会被提拔。据说当年电解铝上产能时,职业经理人走了不少,让他对职业经理人的信任有所降低。众多亲戚都出现在关键岗位,其中也有竞争,有些并非直系的亲属也能得到关键财务岗位。如此重用亲属,按照教科书的理解,早就该乱象丛生,但魏桥集团还在快速扩张,在世界500强中排名不断靠前。在逆风口扩张,在同行破产声中前行,魏桥集团像推土机一样,推倒一切阻碍。

将辉煌延续

张士平说过,他喜欢轰轰烈烈干出一点事儿,要追求卓越,他喜欢的人要不甘于平凡。他们都是从万千创业者中摸爬滚打而来,他们能成功,本身就是市场筛选的结果,时代赋予他们机会,他们也抓紧了这个机会。在他们创业的时代,没有什么规则可循,需要一步步自己试探。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热忱,旷日持久的工作,晚上还要不时到工厂转一转——很多制造业创业者都对记者讲过,只有在车间里转转才更踏实。这是他们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是他们习惯的场景,就像农民熟悉种植和粮食。

一步一步走,抓住看得见的机会,将企业留给孩子,这就是自然的演进轨迹,这也是华人企业家,以及西方企业家一开始的选择,孩子继续往下传,只有等到下一代不愿意接班,才会有所变化。魏桥不一样的地方,是张士平的三个子女,很早就在企业中独当一面,他们也是企业半个创始人,早已习惯和熟悉了公司的一切。而不像很多西方留学的二代,回来还要适应,他们还不一定喜欢制造业,不一定喜欢这个充满红海的领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