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行业新闻 - 正文

防止“粮贱伤农”需设立长效机制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5-10-20 08:42:4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随着我国农业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国内粮价会逐步向国际粮价低位趋近,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的全球性竞争压力亦将会逐步加大。因此,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并渐进地将粮价决定权逐步还予市场方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选择。

据报,随着各地秋粮陆续丰收,我国三大主粮收购价格呈大幅跌落态势。其中,玉米价格跌幅显著,农户价格平均跌幅高于20%,同比最高下跌约30%;小麦在10月前一段时期断崖式下跌;水稻收购价与往年相比总体上亦稳中趋跌。由于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粮价低迷可能直接导致农民种粮收入大幅缩水。相关人士指出,粮价20%至30%跌幅可能使农民收入降低约1000亿,如按农村居民约70%至82%的边际消费倾向模糊测算,通过消费渠道可能影响GDP增速约1%。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及国内供需失衡错配与库存积压交互叠加,是本轮粮价下跌的根本原因。由于全球经济停滞周期与债务周期双重叠加,通缩风险加剧,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跌。近期国内外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的每吨差价约处于500至1000元区间。随着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壁垒逐步消弭,国内、国际粮价的价差逐步收敛,何况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实际有效汇率长期内呈稳健升值趋势,我国粮食进口持续增加,以往国内粮食供需平衡被打破,国内粮食销售空间受到挤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粮仓去库存化过程。与此同时,正如国家粮食局近期发布消息称,“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国内存在严重存粮过剩现象,仓容不足使粮食交易市场行情出现供大于需、收购困难,粮价被大幅抑制。

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内粮价下跌对国民经济可能会形成一定冲击。除了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现期收入,并由消费渠道影响我国GDP之外,若基于一般均衡分析视角,粮价下降还可能对其下游行业如粮油、面粉等食品价格构成下行压力;可引起饲料价格低迷,降低养殖成本,加之下半年正是生猪大规模出栏周期,也会抑制猪肉等畜产品的市场价格。在我国CPI编制权重中,食品约占三分之一份额,这将通过价格体系的多层传递效应,对我国既已低迷的物价构成更大下行压力,进而加剧潜在通缩预期。

然而,我国不同地区农村人口的从业分布差异较大。对人多地少的东部或中部的一些省份而言,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出务工与经营,粮价下跌可能对其生活影响不是那么大;而对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和一些产粮大省而言,粮价下跌会使本来就微利的农业生产遭到打击,农民生活可能会受很大影响。再说,近年来经济较为低迷,农民进城务工与经营难度加深,这样一来,农村问题可能就会较为严峻。

面对国际粮价低迷冲击与国内供需失衡,当务之急是积极采取措施稳定粮食收购价,并切实改善受粮价下跌冲击较大地区的农民收入困境。一方面,各地应及时落实粮食收购的政府保护价政策,有效遏制三大主粮收购价全线大幅下跌局面,切实维护种粮农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世贸组织对粮食补贴设有一定限额约束,因此应大力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思想,对贫困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中收入较低的群体给予大力扶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与养老金标准,改善其生活与消费水平,切实维护贫困地区的社会稳定。此外,鉴于近期潜在通缩压力激增且货币流通速度处于相对低水平,可实施稳中趋松的总量性货币政策,定向精准发放支农信贷。

而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农业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国内粮价会逐步向国际粮价低位趋近,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的全球性竞争压力亦将会逐步加大。因此,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并渐进地将粮价决定权逐步还予市场方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选择。所以,当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科学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并建立高效的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化解供需双方在不同区域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效率,最终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收入较低的局面。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在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如果农民仅仅局限于小面积农地上精耕细作,则可能会异化为“地少伤农”的尴尬局面,最终演变成为农村地区贫困的根源。因此,各地区在基于自身客观现实考量的前提下,尤须着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行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粮食生产模式,渐进性地稳步释放农村土地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并发展符合地域特色的相关产业,有效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高质量就业。同时,强化农业科技投入,推进高标准的现代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农业劳动效率以及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发展现代化的高端型、集约型、优质型大农业,并重视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链。当农业劳动人口的人均耕作量能达到上百亩土地时,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化有序推进过程中,通过对其合理转移及相关职业培训成为高端产业工人后,其收入亦能得到有效改善。

另外,供需博弈中的信息不对称亦是当前粮食供给呈现区域性与结构性过剩的关键。今后,相关部门可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兴经济载体优化农业市场信息传递渠道,降低市场主体的搜寻成本与交易成本,建立现代化的粮食收购、销售、加工与流通体系,有效弥合市场体系中的信息断层,促进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完善,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流通的一体化,形成全国性高效运作的市场体系,切实预防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农产品区域性的积压局面。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