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股市直击 - 正文

建设银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原标题:建设银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建设银行(601939)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财务回顾

2022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较为复杂,世界经济复苏动能减弱,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全球通胀持续处于历史高位。主要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进程,劳动力供给恢复缓慢,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多次加息以应对国内通胀压力和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的溢出效应,经济增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全球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主要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震荡分化,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大幅上涨,跨境资本加速回流美国,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流出压力上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政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调控力度。2022年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行,交易量增加。债券发行利率总体平稳,债券市场现券交易活跃。股票市场指数震荡下行,成交量和筹资额同比减少。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生产价格涨幅持续回落。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持续发展,服务业持续恢复。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宏观调控和监管政策持续加力,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放与让利实体经济的导向进一步强化。《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及《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法规政策引导金融业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提升服务质效,中国银行业在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绿色金融等领域精准发力、积极布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22年银行业总资产稳健增长,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保持稳健,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利润保持增长。同时,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市场主体信心恢复尚需时日。受房地产等行业下行影响,银行风险管控压力增大。净利息收益率和资产回报率不断下降,银行经营压力有所增加。

2022年,本集团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资产负债规模实现较快增长,集团资产总额34.60万亿元,增幅14.37%;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20.50万亿元,增幅12.79%。负债总额31.72万亿元,增幅14.77%;其中吸收存款25.02万亿元,增幅11.81%。经营效益保持同业领先。实现净利润3,231.66亿元,增幅6.33%;利息净收入6,430.64亿元。净利息收益率2.02%,平均资产回报率1.0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2.27%,资本充足率18.42%。资产质量总体平稳。集团不良贷款率1.38%,稳中有降;拨备覆盖率241.53%,保持良好风险抵补能力。

利润表分析2022年,本集团统筹提升综合经营效能,盈利保持平稳增长,实现利润总额3,820.17亿元,较上年增长0.95%;净利润3,231.66亿元,较上年增长6.33%。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1)生息资产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带动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增加376.44亿元,增幅6.22%。

(2)受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较上年减少54.07亿元,降幅4.45%。

(3)加强全面成本管理,业务及管理费较上年增长1.60%;成本收入比28.12%,较上年上升0.6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良好水平。

(4)主要根据实质风险判断计提贷款和垫款等资产损失准备,减值损失总额1,550.18亿元,较上年减少8.12%。

利息净收入2022年,本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6,430.64亿元,较上年增加376.44亿元,增幅为6.22%;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为78.19%。

2022年,本集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动态追踪把握市场,合理摆布集团资产负债配置,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受贷款重定价基准转换、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等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下降;债券投资收益率因市场利率下行低于上年;存款成本受市场竞争持续加剧影响保持刚性。净利差为1.82%,同比下降12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为2.02%,同比下降11个基点。

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增加376.44亿元,其中,各项资产负债平均余额变动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704.12亿元,平均利率变动带动利息净收入减少327.68亿元。

利息收入2022年,本集团实现利息收入1.1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125.66亿元,增幅10.65%。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金融投资利息收入、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72.32%、21.90%、3.35%、1.15%和1.28%。

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8,460.17亿元,较上年增加789.56亿元,增幅10.29%,主要是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发放贷款和垫款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12.43%。

金融投资利息收入2,562.37亿元,较上年增加305.31亿元,增幅13.53%,主要是金融投资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14.29%。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391.77亿元,较上年增加24.02亿元,增幅6.53%,主要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1.46%,平均收益率亦较上年上升8个基点。

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利息收入134.45亿元,较上年减少14.53亿元,降幅9.75%,主要是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平均余额较上年减少19.45%。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150.24亿元,较上年增加21.30亿元,增幅16.52%,主要是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52.75%。

利息支出2022年,本集团利息支出5,268.36亿元,较上年增加749.22亿元,增幅16.58%。利息支出中,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占76.35%,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利息支出占10.77%,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占8.70%,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占3.89%,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占0.29%。

吸收存款利息支出4,022.50亿元,较上年增加440.09亿元,增幅12.28%,主要是存款稳健均衡增长,吸收存款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8.96%,平均成本率亦较上年上升6个基点。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利息支出567.39亿元,较上年增加157.50亿元,增幅38.42%,主要是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和拆入资金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26.01%,平均成本率亦较上年上升18个基点。

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458.57亿元,较上年增加143.74亿元,增幅45.66%,主要是已发行债务证券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46.68%。

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204.70亿元,较上年增加0.86亿元,增幅0.42%,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2.56%。

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利息支出15.20亿元,较上年增加7.03亿元,增幅86.05%,主要是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平均余额较上年增长31.40%,平均成本率亦较上年上升84个基点。

非利息收入2022年,受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下降影响,本集团非利息收入为1,794.09亿元,较上年减少394.17亿元,降幅18.01%。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1.81%。

2022年,受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本集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160.85亿元,较上年减少54.07亿元,降幅4.4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对营业收入比率为14.11%,较上年下降0.63个百分点。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收入365.67亿元,较上年减少6.98亿元,降幅1.87%,其中,网络支付、国际结算等受消费及外需偏弱等因素影响,收入略有下降,单位人民币结算主动加快产品及服务创新,收入小幅增长。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192.31亿元,较上年减少0.52亿元,降幅0.27%,其中,代销基金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同比下降,但代理保险收入支撑作用明显,通过加强资产配置、积极把握客户保障需求,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177.38亿元,较上年增加4.54亿元,增幅2.63%,主要是加大重点领域托管业务拓展、托管规模再创新高,托管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强化住房资金等优势领域客户服务,房改金融收入稳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持续巩固。银行卡手续费收入170.98亿元,较上年减少40.50亿元,降幅19.15%,主要由于消费市场整体疲软,线下消费交易额及消费回佣收入有所下降。资产管理业务收入161.85亿元,较上年减少23.65亿元,降幅12.75%。顾问和咨询费收入107.31亿元,较上年减少9.27亿元,降幅7.95%,主要是造价咨询等收入有所下降。

其他非利息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633.24亿元,较上年减少340.10亿元,降幅34.94%。其中,保险业务收入429.39亿元,较上年减

业务及管理费2022年,本集团加强全面成本管理,优化费用支出结构,成本收入比28.12%,较上年上升0.6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良好水平。业务及管理费2,132.19亿元,较上年增加33.55亿元,增幅1.60%。其中,员工成本1,265.94亿元,较上年增加83.56亿元,增幅7.07%;物业及设备支出338.64亿元,较上年减少16.78亿元,降幅4.72%,主要是加强资产集约化管理,折旧费同比减少;其他业务及管理费527.61亿元,较上年减少33.23亿元,降幅5.93%,主要是加强成本管理,一般性支出有所下降。

减值损失2022年,本集团减值损失1,550.18亿元,较上年减少136.97亿元,降幅8.12%。主要是发放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较上年减少205.83亿元,其他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191.58亿元。金融投资减值损失较上年减少122.72亿元。其中,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减少139.47亿元;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增加16.75亿元。

所得税费用2022年,本集团所得税费用588.51亿元,较上年减少156.33亿元。所得税实际税率为15.41%,低于25%的法定税率,主要是由于持有的中国国债及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按税法规定为免税收益。

资产负债表分析2022年末,本集团资产总额34.60万亿元,较上年增加4.35万亿元,增幅14.37%。积极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信贷投放,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较上年增加2.32万亿元,增幅12.79%。支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加大国债、地方债等政府债券购买和绿色债券投资,金融投资较上年增加8,982.30亿元,增幅11.75%。年末市场资金波动较大,为确保年末时点流动性安全,适当提高资金备付水平,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较上年增加3,954.04亿元,增幅14.31%。根据资金来源运用需要,增加短期资金运用,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较上年增加2,717.87亿元和4,917.69亿元,增幅为79.18%和89.56%。在资产总额中,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占比下降0.83个百分点,为59.23%;金融投资占比下降0.58个百分点,为24.68%;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占比下降0.01个百分点,为9.13%;存放同业款项及拆出资金占比上升0.65个百分点,为1.78%;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比上升1.20个百分点,为3.01%。

发放贷款和垫款2022年末,本集团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21.20万亿元,较上年增加2.39万亿元,增幅12.71%,主要是本行境内贷款增长推动。

本行境内公司类贷款和垫款11.0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43万亿元,增幅14.87%,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等领域。其中,短期贷款2.9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8.09万亿元。

本行境内个人贷款和垫款8.2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3,448.40亿元,增幅4.3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6.48万亿元,较上年增加930.26亿元,增幅1.46%;信用卡贷款9,248.73亿元,较上年增加286.51亿元,增幅3.20%;个人消费贷款2,954.43亿元,较上年增加624.64亿元,增幅26.81%;个人经营贷款4,153.44亿元,较上年增加1,888.81亿元,增幅83.40%。

票据贴现10,486.51亿元,较上年增加6,691.82亿元。

境外和子公司贷款和垫款8,445.98亿元,较上年减少546.25亿元,降幅6.07%。

发放贷款和垫款损失准备本集团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要求,结合宏观经济及信贷资产质量等因素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022年末,以摊余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垫款损失准备为7,040.88亿元。此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票据贴现损失准备为31.63亿元。本集团拨备覆盖率为241.53%;损失准备对贷款总额比率为3.34%。

本集团按金融工具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显著增加或已发生信用减值,将业务划分为三个风险阶段。阶段

计量损失准备。本集团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评估相关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发生显著增加时充分考虑各种合理且有依据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债务人的内部信用等级;业务的风险分类、逾期状态,以及合同条款等信息;对债务人授信策略或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变动信息;债务人的征信、外部评级、债务和权益价格变动、信用违约互换价格、信用利差、舆情等信息;债务人及其股东、关联企业的经营和财务信息;可能对债务人还款能力产生潜在影响的宏观经济、行业发展、技术革新、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社会经济金融政策、政府支持或救助措施等。预期信用损失的计量需要考虑前瞻性信息。本集团参考了国内外权威机构的预测结果,同时应用了内部专家的力量,形成了专门应用于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的情景假设。本集团通过将乐观、中性、悲观三种情景下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及违约风险敞口(EAD)相乘,然后加权平均并考虑折现因素,得到预期信用损失。

金融投资2022年末,本集团金融投资总额8.54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982.30亿元,增幅11.75%。其中,债券较上年增加9,355.72亿元,增幅12.70%,在金融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97.25%,较上年上升0.82个百分点;权益工具和基金较上年减少373.42亿元,占比为2.75%,较上年下降0.82个百分点。

2022年末,人民币债券投资总额8.0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8,843.71亿元,增幅为12.40%。外币债券投资总额达2,873.59亿元,较上年增加512.01亿元,增幅为21.68%。

2022年末,本集团持有政府债券总额6.52万亿元,较上年增加7,611.75亿元,增幅13.21%。中央银行债券总额473.70亿元,较上年增加42.82亿元,增幅9.94%。金融债券1.31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346.32亿元,增幅11.42%;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8,196.07亿元,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4,937.83亿元,分别占62.40%和37.60%。

抵债资产在收回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时,本集团可通过法律程序收回抵押品所有权或由借款人自愿交付所有权,作为对贷款和垫款及应收利息损失的补偿。2022年末,本集团的抵债资产为14.44亿元,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8.91亿元。

负债本集团确立了与自身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负债质量管理的治理体系和组织架构,制定并执行覆盖计划、监测、计量、考核、控制、报告等全流程的负债质量管理策略和制度,运用符合监管要求和集团风险偏好的负债管理指标体系,持续提高集团负债质量管理水平。

2022年,本集团坚持稳健经营原则,持续筑牢业务发展根基,推动负债业务高质量发展。密切关注客户资金形态变化,着力夯实存款发展基础,核心负债业务平稳健康发展,负债来源保持稳定;持续优化负债结构,形成多元化丰富化的筹资渠道和分散均衡的客户结构,提高负债结构的多样性;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安排资金来源

负债期限结构,合理控制负债成本;坚守合规理念,强化对负债交易、会计核算、数据统计的管理监督,各项负债业务遵守相关监管规定。报告期内,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率等监管指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指标详情请参见“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负债质量相关指标整体表现平稳,集团负债质量管理水平稳中有升。

二、从事的主要业务

作为管理层报告的用途,本集团的主要业务分部如下:

公司金融业务该分部向公司类客户、政府机关和金融机构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公司类贷款、贸易融资、存款及理财服务、代理服务、财务顾问与咨询服务、现金管理服务、汇款和结算服务、担保服务和投资银行服务等。

个人金融业务该分部向个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个人贷款、存款及理财服务、银行卡服务、汇款服务和代理服务等。

资金资管业务该分部包括于银行间市场进行同业拆借交易、回购及返售交易、投资债券、自营衍生金融工具及自营外汇买卖。资金资管业务分部也包括进行代客衍生金融工具、代客外汇、代客贵金属买卖和托管服务。该分部还对本集团流动性头寸进行管理,包括发行债务证券。

其他业务该分部包括股权投资及境外商业银行等的收入、业绩、资产和负债。

其中,自编制本年度财务报表起,本集团将本行资产托管业务从公司金融业务分部调整至资金资管业务分部,投资银行业务从资金资管业务分部调整至公司金融业务分部,并调整子公司的业务分部归属。同时对比较数字进行了调整。

三、展望

展望2023年,受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主要发达经济体快速收紧货币政策以及国际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或进一步放缓,海外高通胀回落幅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随着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经济循环更加顺畅,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中国银行业挑战和机遇并存。一方面,国际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乌克兰危机仍在发酵,政治形态、安全考虑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经济体加息外溢效应继续显现,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近期美国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银行相继发生风险事件,本集团对上述两家银行均无风险敞口,未来将高度警惕海外银行业风险蔓延趋势。

从国内来看,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压力增大,对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控金融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消费内需扩容升级,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专精特新”等科技创新客户群、养老等民生产业等领域蕴藏巨大发展机遇,这些将给银行业拓客获客、优化业务结构、提升效益表现等带来机遇。

2023年,本集团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新金融行动,纵深推进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战略发展,增强服务国家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新发展格局构建。贯彻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支持力度,做好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信贷资源保障。

助力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扩大金融服务供给与优化资产结构融合推进。深化共同富裕金融布局,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向县域乡村拓维、向长尾客户下沉、向财富管理延伸。助力服务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二是聚焦客户服务能力,筑牢发展根基。做大有效客户账户总量,留住存量客户,拓展增量客户,做强有效客户。拓展重点客群,有力提升中型客户经营能力,增厚新兴产业、县域、小微、科创等重点客群基础,深化客户综合经营。强化客户深耕,加快公司、个人、同业客群分级分层分类经营方案落地,聚焦客户痛点难点,深化线上线下(300959)获客活客,全面加强客户营销服务能力。三是提升板块经营质效。公司金融板块优化资产布局结构,着力拓展核心存款,提升中间业务服务能力。个人金融板块推动个人客户金融资产快速增长,推动大财富管理战略落地。资金资管板块着力提升客户资金资管产品覆盖度,夯实集团资管基础,强化同业业务经营,打造养老金融品牌。深化协同联动,推进综合化经营,强化母子协同、板块间协同联动及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四是加强科技渠道支撑。持续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完善科技研发与系统运营架构体系,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确保IT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物理网点经营质效,加强网点分级分类管理。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深化“双子星”融合发展,做好场景互通、圈链发展,提升平台用户的价值创造。五是提升精细化管理,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价值创造导向,聚焦市场竞争力,加强资产负债统筹管理,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成本管控和经营质效。六是聚焦“三道防线”职责,守牢风险底线。优化完善全面、主动、智能现代化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三道防线”协同控险能力。强化集团资产质量跨周期管控,提升重点领域风险管理能力。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线上线下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