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惊人的相似!16年前的一幕是否重演?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历史会重演”是技术分析理论的三大假设之一,基于K线图和成交量为基础的技术分析,根据股价走势分析背后的人心变化,是“历史重演”的理论基础。近期,上证指数的波动结构、量价关系等和2001年出现了惊人的相似,这两段时间走势的相似点主要有:

一、调整前都经历了缓慢的上涨,在上涨末端出现了“双底”假突破,然后快速跌回。2001年4月,上证指数摆脱了2000年8月以来的箱体整理,出现“突破”双底的走势,但突破之后走势迟缓,并未达到双底突破的理论上涨目标位2325点,反而在当年6月见顶2245点便无力上攻,见顶回落。2017年的情况也十分类似,今年8月25日沪指长阳突破箱体之后,也同样是上涨犹豫,11月中旬反复上攻至3450点便掉头向下,同样也没有达到双底突破的理论上涨目标3584点,“双底”假突破如出一辙。

图1: 2001年和2017年两次“双底”假突破

二、见顶前都出现了明显的“喇叭形”。“喇叭形”又称为扩散三角形,高点逐步抬高而低点不断降低,背后的技术含义代表多空双方搏杀激烈,但多头已有逐渐弱化之势,一旦跌破“喇叭形”的下边线则确定为见顶形态。2001年和2017年上证指数的“喇叭形”都是经过一段时间上涨,在相对高位出现的“高位喇叭形”,调整概率比下跌之后出现的“低位喇叭形”要大得多,后面也都以跌破下边线确认进入调整(见图2)。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深圳成指和上证指数同步出现了“高位喇叭形”,同样也以跌破下边线确认调整开始。

图2: 2001年和2017年两次“高位喇叭形”

三、见顶前都MACD指标都出现顶背离,并最终以跌破零轴确立调整趋势。跌破零轴的当天,几乎和跌破“喇叭形”的下边线发生在同一时间,两大指标互相印证,并形成共振。

图3:2001年和2017年两次MACD顶背离

四、见顶前一年多的上升过程成交量都没有有效放大,“量平价升”甚至“量缩价升”,存在一定程度的量价背离。2001年的时候,沪市成交金额的峰值出现在当年5月21日的216亿元,远比2000年499亿元和1999年443亿元的峰值要低,最后的冲顶阶段成交更进一步萎缩,收盘最高的6月13日当天仅成交161.8亿元,仅有2000年峰值的三分之一左右;2017年也是如此,收盘最高的11月13日沪市日成交仅有2667亿元,远低于今年上半年3266亿元和2016年3481亿元的峰值(见图4)。“量缩价升”某种程度上代表筹码相对稳定,但也意味着增量资金参与不深,一旦场内资金出现集中卖压,很容易因为承接盘不足而出现较大调整。

图4:2001年和2017年两次量价背离

在市场内部结构方面,两次调整前都存在明显的“结构性行情”,股指上涨末期多数股票不涨反跌。2001年上半年的冲顶过程主要是次新股打前锋,众多老股欲振乏力,之前被狂炒的网络概念股如综艺股份、上海梅林、中关村、海虹控股更是提前上证指数1年多见顶;2017年则是业绩为王,白马股走强,中小盘股不断下挫,上证50指数迭创新高和中证1000指数频频新低形成鲜明对比。

在两次见顶前后,A股市场都出现多只长庄股“闪崩”暴跌的情景,2000年有中科创业(现康达尔)、亿安科技(现神州高铁)、银广夏(现西部创业)连续“一”字板无量跌停,2017年上半年起则出现多只股票盘中无预警跳水暴跌甚至跌停的走势,近期的代表作有大连电瓷、浪莎股份、达华智能等。

此外,两次见顶前都有资金面的利空,2001年的见顶和国有股减持政策密不可分,而2017年则面临新股和定增带来巨量限售股解禁的压力,以及股权质押可能“强平”带来的潜在抛压。

2001年和2017年存在以上相似点,是否意味历史会重演?笔者认为,虽然以上相似点折射出目前股指存在向下调整的压力,但并不能简单将二者划等号。在形态相似的背后,也存在以下的不同:

一、股指的相对位置不同。2001年上证指数2245点对应的是1999年“5.19”行情起涨前的1047点,两年内上涨超过1.1倍,涨幅巨大背后是强烈的调整需求;而2017年11月的最高点3450点,仅比2016年初2638点上涨30%左右,比2015年5178点的高位仍然下跌超过三分之一,即使是主要指数中走势最强的上证50指数,2017年最高点也比2015年下跌超过10%,而走势较弱的中证1000、创业板指数等则已经跌破2016年初的低点,目前的获利盘比例显著低于2001年,也减弱了抛售的压力。

二、估值高低不同。2001年高点A股的平均市盈率超过60倍,而2017年沪市最高只有18倍左右,深市不到40倍。虽然实施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市场的整体估值重心在不断下移,但从全球坐标来看,2001年A股市盈率在全球排名前列,而目前沪市则相对适中,沪深300指数更远比美国、欧洲的主要指数来得低。市净率方面则更明显,2001年最高峰全体A股市净率超过5.5倍,而2017年最高也就略超2倍,和2005、2008、2014年3次底部的市净率差别不大,在全球范围内也处于比较适中的水平(见图5)。因此,目前较低的估值,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市场下行的空间。

图5:2001年和2017年全体A股市净率对比(来源:value500.com)

三、蓝筹股的比重不同。2017年A股市场已经完成了主要蓝筹股的上市,银行、保险为代表的大金融,白酒、家电为代表的大消费成为稳定市场的两大支柱。而2001年的时候,目前主要的蓝筹股大多没有上市,仅有万科、格力电器、上海汽车(现上汽集团)、民生银行等个别公司,在A股市场上影响力微弱,甚至被视为难以炒作的“大笨象”,不被一般投资者重视。由于蓝筹股的业绩普遍较好,蓝筹股的比重增加有利于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降低市场波动幅度。

四、长线资金比重不同。2001年A股市场是典型的“散户市”、“投机市”,除了少数公募基金刚起步之外没有其他长线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重,“庄家”呼风唤雨,“识庄”、“跟庄”是投资者主要的盈利模式;2017年除了公募基金数量显著增加,众多私募基金走向“阳光化”运作,养老金和外资等长线资金不断加盟,“国 家队”持续运作稳定市场。长线资金和蓝筹股同步提升,让价值投资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股指的波动幅度也显著减小。即便出现调整,幅度也会比2001年要小。

从以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来看,相似点偏重短线的、表面的波动结构,而不同点则反应市场长线的、深层的内部结构。笔者认为,2017年的A股并不会简单复制2001年的走势,大盘指数的调整幅度相对有限。

而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此次调整却给价值股带来一次良好的低吸机会。即使是在2001年的熊市当中,当时的许多蓝筹股也都在第一波2245~1339点的调整之后见底回升,延续牛市之路,如深赤湾A、中集集团、长安汽车等都是典型的代表。因此,投资者应当在近期的调整中做到“手中无股、心中有股”,精研蓝筹股基本面,在大盘波段调整结束之后逢低参与,为2018年布局提前打好基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