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一季报透视:疫情之下的“反脆弱性”

来源:读懂新三板 2020-04-23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4月23日,中国平安(SH:601318)发布了2020年一季报。财报显示,2020年Q1中国平安的归母运营利润为359.14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寿险、健康险的运营利润同比增长23%。

在疫情冲击下,中国平安取得这样的表现实属不易。要知道,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保险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数据看,一季度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3%,增幅较2019年一季度下降了13.6个百分点。

即使与同行对比,平安的表现也毫不逊色。在3月头部的保险公司中,中国平安是为数不多保费收入保持正增长的保险公司。

比起业务的短期波动,更重要的是,在疫情之下,中国平安这家公司呈现出了一种典型的“反脆弱性”。

“反脆弱性”是塔勒布在其《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可以在波动、冲击、不确定等情况下受益的事物。

从具体业务看,得益于过去在保险线上化的布局,以及运营策略上的及时调整,平安保险业务表现平稳。此外,中国平安在银行和证券等领域的多元化布局,也极大增强了其整体业绩的稳定性。

在业务稳定的背后,也离不开中国平安过往的数字化投入以及其极强的运营能力。

拉长周期看,随着疫情催化,互联网在金融领域渗透率提高,金融科技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标配”,2020年也极有可能成为金融数字化发展的分水岭。

作为国内金融领域技术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中国平安的优势会在金融线上化的进程中,得到进一步放大。

/ 01 /抓住线上化,保险业务平稳“过河”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让不少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保险行业也不例外。

2020年一季度,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是1.67万亿,同比仅增长2.3%,增幅同比下降了13.6个百分点。其中,财产险增幅同比下降7.7个百分点,人身险增幅同比下降15.22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目前保险销售仍然大量集中于线下场景。尤其在寿险销售过程中,更是需要多次和客户面谈、解释产品的价值,而新冠导致大家都需要居家隔离,使保险的销售工作严重受阻。

疫情之下,保险公司的业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在剔除行业前两个月保险行业强调的“开门红”因素外,中国平安是3月为数不多保费收入保持正增长的保险公司。

从整个一季度看,中国平安的业绩也基本保持稳健。一季报显示,公司归母运营利润为359.14亿元,同比增长5.3%。

平安的稳健表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保险服务向线上化顺利转型。在疫情期间,平安还通过线上培训等一系列的线上运营手段,推动保险销售向线上转型,弱化了疫情对公司业务的冲击。

具体而言,在代理人日常管理方面,短期内代理人早会、考勤、培训等都在线上开展;在营销拓客方面,利用内外部流量平台获取销售线索,线上促成客户转化和销售;在客户服务方面,平安为客户提供线上全流程的服务,提升客户体验。

事实上,保险服务向线上化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线上销售、线上展业与原来的业务模式完全不同,线上化也不是把线下简单搬到线上。

在平安顺利“转身”背后,其过去在数字化上投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某种程度上说,平安可能是最早发力线上化的保险公司。

根据中国平安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陆敏披露,平安科技在寿险方面的应用已进入到3.0智能时代,并形成了支持代理人日常销售和客户经营的三大工具:代理人专属的智能助理机器人AskBob,提供全流程保单服务、构建与客户之间沟通桥梁的金管家App以及代理人销售及管理工具“口袋E”APP。

其中,AskBob是中国平安自主研发、为每个代理人配备的智能搜索引擎及AI辅助决策工具,能高效便捷地解答各种疑问,还可以模拟销售场景训练。截至2019年末,AskBob累计服务3.4亿人次,2019年日均访问量达92万人次。

拉长周期看,疫情无疑会加速保险服务线上化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平安在其他领域线上化的布局,无论是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平安好医生,还是互联网汽车领域的汽车之家,都将对其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截至3月末,平安好医生已经与超过50个省、市地方政府开展密切合作,为当地民众提供实时在线问诊服务,并开通各省份义诊电话专线。在疫情高峰期间,平安好医生提供24小时在线问诊服务,互联网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10亿次。显然,这会大大促进保险服务的线上化。

随着互联网在保险领域的渗透率大幅提高,无论是营销环节的用户行为数据化,还是远程办公系统的应用增加,都将带来保险销售效率将大幅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平安科技的价值也将愈发凸显。

/ 02 /银行、证券业务表现亮眼,多元化布局价值显现

过去,中国平安在银行和证券的布局,也保证了其整体业绩的稳定性。这一点在2020年第一季度表现的尤为明显。

除过核心的保险业务表现稳健外,作为集团近两年重点扶持的平安银行,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也不负众望。

平安银行一季报显示,2019年Q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9.3亿元,同比增加16.8%,实现净利润85.5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利息净收入247.7亿元,同比增长19.2%,净息差从2.53%提高至2.6%。

从业务看,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表现突出。截止三月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21,369.31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7.8%;个人存款余额 6,411.14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8%;零售客户数高达9,864.05 万户,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9,621.9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5%。

此前,市场一致预期疫情对银行的资产端、坏账生成均会产生不利影响。但在平安银行上,丝毫看不到类似迹象。

一季度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65%,环比持平,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17.23个百分点至200.35%。在坏账水平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拨备提升也为其储备了更多的“粮草”,实现顺利过冬。

平安证券的表现同样亮眼。在2020年一季度,平安证券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超过22%。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平安在金融领域的全方位布局,极大保证了其整体业绩的稳定性。

/ 03 /从疫情冲击,看中国平安的“反脆弱性”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冲击着金融线下场景的同时,也在加速金融线上化的进程。

一方面,大量金融服务需求,从线下迁移到线上,如信贷、理财、保险等个人业务线上化提速;另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很多员工无法到岗,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自动化成为刚需,金融机构线上化、智能化的需求迫切,并已成为共识。

但金融的线上化,不仅考验着企业过往的数字化投入,也考验其实际场景中的运营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疫情就像是金融公司线上化转型的“试金石”。

长期以来,中国平安都被视为国内金融领域技术能力最强的公司之一,在如今的极端环境下,这个优势会体现更充分一些。而这也是平安“反脆弱性”的体现。

凡事都要辩证的看,虽然中国平安的保险业务短期是受到了疫情冲击,但长期带来的机会却是更大的。

从需求端看,疫情导致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只是由于短期客观因素导致成交困难,但长期的需求会随着疫情好转而逐渐补回。

拉长周期看,疫情的蔓延让公众感受到疾病对健康和经济的威胁,配合媒体宣传教育的推波助澜,疫情逐步控制后,居民的保险意识将有明显提升,购买寿险的意愿和热情显著增高,后续有望转化成现实的购买行为,促进保单销售。

从数据看,天风证券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受访的12721位保险代理人中,49%的代理人表示近期主动咨询的客户在增加。71%的代理人认为“疫情后”健康险的销售难度会变小。

这样的事情,在2003年SARS疫情也曾经发生过。

2003年4、5月份疫情进入集中爆发阶段,至5月末疫情状况开始好转。这时人身险尤其是健康险在病毒扩散期抑制的需求开始爆发,健康险市场急剧增长,5月单月健康险保费增速高达309%。此后的三个月健康险仍维持高增长,单月增速分别为265%、158%、131%。

华泰证券沈娟团队也认为,随着各地逐步复产复工的稳步推进,新客户开发也将逐步回归常态,保险代理人线下展业在二季度将逐步恢复。

而在供给端,疫情推动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转型加速,平安的技术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凸显。

以保险为例,中国平安通过简化定损流程、提升理赔效率,极大改善消费者的服务体验。例如,疫情期间平安产险在推动车险各项理赔环节线上化的同时,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并推出“车险抗疫专项理赔服务”。

简单来说,平安车主出险,只需打开好车主APP,通过智能服务、专家引导,可快速撤离现场,返回家中办理,查勘、定损、赔付等车险理赔全流程大幅简化,消除不必要的人际接触,保护客户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拉长周期看,这些优质的客户体验,会在消费者心中积累良好的口碑,有利于平安的品牌传播,更利于平安业务的长期发展。

同样的线上化进程,也将在银行和证券等金融的其他领域持续上演。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平安在金融科技领域重要布局的金融壹账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2020年一季度,金融壹账通通过积极优化业务结构、大力拓展第三方客户,实现了交易规模的持续增长。

而金融科技业务的崛起,也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平安本身的“反脆弱性”。

站在更高的维度看,相信疫情过后,金融科技将成为所有金融机构的“标配”,2020年也将成为金融数字化发展的分水岭。对所有金融公司而言,今年既是挑战严峻的一年,也是奠定未来发展的关键之年。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平安取得了一个不错的“开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平安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