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的背后

来源:证券时报 2018-04-13 07:14: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思想如虹】

电影名:三块广告牌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主演: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

马虹玫

《三块广告牌》斩获包括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奥斯卡等一大堆奖项。粗略数数,多达十几项。这部电影已于2018年3月2日起在国内放映,中国影迷在大荧幕上与北美观众同步欣赏,殊为难得。

在一个破败萧瑟的美国小镇上,那里的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小镇的人口流动性显然已经不能跟时下的中国社会相比。三块广告牌荒废路边,自打“1986年”起,就没再发布过广告。镇上警局仅三五名警察,除了警长家庭环境貌似还不错,男配角迪克森还得跟母亲同住。广告公司也是生意寥寥。女主角开着老款旧车,靠打零工度日。

女主角外貌粗糙苍老,性格硬朗、执拗。她租下早已被人遗忘的路边广告牌,想给遭到奸杀的女儿讨个说法。她对警方的调查结果概不认可,她认为警察渎职无能,随便拿个结论敷衍她。女主角的行为,或许在美国观众看来,不觉得惊愕或虚假。“只要不是污言秽语或是诽谤人的话”,广告经营者照登无误。警察前来要求撤掉广告牌,在他打探发布者(女主角)究竟是谁的时候,广告公司老板称“无法透露”。警察虽然万分恼怒,也只得悻悻离去。这两处小细节在影片中不甚显眼,但颇有意味,即使在偏远的剧中小镇,美国人尊重法律的意识还是要比服从强权的意识来得自然。

这部电影着力点并没有放在对“女儿之死真相”的追索,而是经由三块广告牌,串起与此相关的小镇人物,表现他们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他们从最初的对抗到对峙,再到最后和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彰显法律的万能,而恰恰反衬出公权力的失落与无能。三块广告牌,拷问的是制度、权利与人性。警长罹患癌症,自杀之前,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自打他的大名被刷成黑字立在红底大广告牌上,他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暴怒到之后的试图和解,再到最后甚至还自掏腰包,预付了接下来的广告费,这种人物设计和情节走向,也就只能发生在美国电影里。警局人手不足,警察浑浑噩噩,混一天是一天。工作态度严肃认真的黑人新警长接任,观众或以为,他能有什么高招妙着,帮助女主角申冤昭雪,然而并没有。剧情一转,迪克森因行为不检点遭到黑人警长解雇。影片恰在此时才真正进入转折。伴随着世俗层面的失败——失去警察身份、因女主角火烧警局而受伤、配角迪克森开始获得成长。在“爱”的感召下,两个曾经的死对头将联手追凶,影片在此戛然而止,留下开放式结局。

美国电影善于制造或调动一切可用元素,不放过任何一丝细节架构,为后续情节做出推动。警长之死、死之前寄给迪克森的信,鼓励他找到自己,做一个“真正的警察”。这更像警长自己未完的心愿。前警长的抱负与期望,在生前终被现实消解成庸碌无为。女主角追讨真相,从未想过以别的手段,向更上层、更高级的权力机关去追责,去申诉。所有的情节都发生在小镇上,既是现实场景又有某种深远隐喻,这个小镇自成一体,政府、制度、社会,似乎在此地运转无力,人们只能依靠自己,单枪匹马,以个体对抗个体。

故事围绕人物性格构建展开,女主角、警长、迪克森,每个人都经历了自己的大不幸,离婚、殒命、丢工作,最后将一切落脚于宿命。再完美的制度设计,也不可能眷顾所有人。影片没有对诸如制度、政府、社会乃至政体进行追责,也不对角色与现实做道德上的抨击与讽刺。它将镜头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身无所依,心如荒原”。制度无解之处,以人性做了补位。

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它有鲜明的戏剧结构,紧张的戏剧冲突。结构精巧首尾呼应,人物形象饱满。演员的表演因过于完美而被质疑“不够真诚”。影片叙事风格看似冷静,其实饱含激情,而其映像风格,则在写实中表现出黑色幽默的荒诞性。美国电影一直不忘体现其主流价值观,本片亦如此——任何灰暗无助的人生,最终都将以“平民即英雄”获得救赎或自救。

(作者系深圳自由撰稿人)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