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发生》:一部现代城市荒诞奇谈录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7-02-27 11:31:0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汪天艾

他是2013年西班牙国家文学奖的得主;他是巴塞罗那显赫的文学家族“戈伊蒂索罗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个——两个哥哥一位是已故的“五零年代”代表诗人,一位是荣膺西语文学界最高奖塞万提斯奖的小说家;他出生于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却积极投身各类进步运动,曾在反抗独裁被捕入狱的几周里酝酿出了后来历时十年最著名的作品;对他而言,写作不是受苦,而是自我娱乐的方式,“我喜欢,所以才写”。

2017年新年伊始,82岁高龄的西班牙小说家胡安·戈伊蒂索罗的新书《同时发生》问世,采用纯碎片化的写法刻画了同时发生在一座现代城市各个角落不同阶层的人物群像。乍看之下,这本书完全没有连贯的情节线索,63个并不相连的章节以阿拉伯数字编号,每一章都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错讲述某一个人生活中的片段,时而对话时而独白,揭开城市中穿梭来去的不同个体的癖好、思考,童年记忆甚至隐私或秘密。然而,多读几章之后读者会隐约感觉到这些主人公之间的交集和联系,某一章的主人公是另一章的自述者的父亲,或者某一章中遗失在出租车上的手机被另一章里的少年捡到,这些线索被小说家精心藏在文字背后,有心的读者可以衍生出一个更为复杂的图景,如同我们每天生活的世界:无需几次周折,任何人可以与任何人相遇。

书中,戈伊蒂索罗的语调一如既往得幽默而略带讽刺,现代人特有的荒诞就此展开。比如这位高级厨师的自述:“要在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起家,通过口口相传慢慢就会有城市里的人慕名而来,渐渐地,食客需要排队了,这时候就可以一跃进军城市开店,然后发展壮大。但是要发展得聪明,不要急于拓宽店面,而是要保持店面永远挤满人。厨房要像军营,服务要像军事训练。一定要有招牌菜,电视上反复提到的那种,名字和材料越奇怪越好,这样人们的猎奇心理也会促使他们冒险尝试,然后成为他们的谈资。”荒诞的背后,细品之下,我们能读出作家对高速发展又日渐异化的现代社会的种种思考。

“我知道人们喜欢的是什么,人们喜欢光辉的榜样,白手起家,经历千辛万苦,种种磨难困境,最后建立一个商业帝国,写下怎样成就人生辉煌的指导手册。但是这些都与我无关。我生来就富有。我父亲继承了我爷爷创建的工业王国,发展得很快。后来我觉得他们的产业没有前途,就卖掉了他们的,另开了一个。我父亲很守旧,但他是个体谅的人,虽然他完全不懂,却从来没有为我添障碍。”

书中出现了好几对两代人之间的故事片段,几乎无一例外父亲与儿子、母亲与女儿都取了同样的名字,仿佛作家特意以此强调他们的血缘关联,从而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隔阂显得更加突兀。某个片段,父亲是量体裁衣的定制服装店老板,儿子不顾父亲反对创建一个快销服装品牌,坚信与其卖一件成衣得到100欧利润不如每件衣服1欧利润但是卖100件。父亲依旧每天穿着西装打着领结接待顾客亲手裁衣,儿子已经将生产工厂开到了第三世界国家,盘算着等父亲去世就卖掉父亲的老店,开一家网上商店,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个片段,父亲遗憾地回忆起孩子小的时候全家人度假的地方是乡下的小屋,等到自己的一双儿女长大有了自己的事业,却选择去海边昂贵的旅游区买了别墅,再偶尔想带着子女和孙辈回到乡下小屋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道该在那里做些什么了。他的女儿这样说道:“我总觉得那个乡下小屋就像那种古老的挂钟,敲整点的时候会有小鸟开门出来。”时代发展前所未有的迅捷,让两代人之间互不理解的鸿沟恐怕比此前任何时代的“两代人”都更难以逾越。

现代化、智能化带来的副作用之一是作为个体的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孤独,书中还有另一种类似跨代的冲突引人深思。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来源于人类的知识发展,它们是人类智慧的产物,然而人类是否对这些自己的“子女”也抱有某种隐隐的恐惧呢?“机械化和自动化让工作岗位锐减,想想将来的劳动力市场,无论是手工业还是坐办公室或者商业都主要是机器人的天下,企业家只需少量的几个助手就可以从电脑甚至手机上掌控全局,到时候的问题就是要怎么处理大量的失业,而问题中的问题是生产力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如何让这么多没有工作的人还保持正常水平的消费力,好让供求平衡,让生意还能做下去。中世纪可没有这个问题。”

“地铁站里的问题并不在于如何走到站台,因为所有人都快步下阶梯,整个流程异常顺畅。在站台上,我会把挤满人的车厢放过去,一般如果有稍微松一点的,一定是最后一节车厢。最令我疲倦的是出口处向上的自动扶梯,人挤人,搞不好还得忍受某个闷屁。这时候我总是宁愿爬楼梯,这是最快捷的方法,爬楼的时候能感觉到扶梯上那些步履沉重的乘客嫉妒的目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公交车,虽然更花时间。不过前提是要有位置坐,不然频繁的刹车比地铁更糟。”

小说中数篇以刻画城市交通或地铁群像为核心的小片段:堵车时的焦躁,司机间的摩擦,自动扶梯上模糊的面庞,公交车一个急刹车后的咒骂??读来如此亲切熟悉。当我们打开一张现代城市的地图,最先映入眼帘的往往是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仿佛无限延伸的神经触须,城市里的建筑都抽象成符号,车辆和行人在巨型大脑里依序行进。而地铁图上各色线条或横平竖直,或绕整一个圈,整个城市变成生产车间,每条生产线上的传送带把人送往不同的目的地。周而复始,周而复始。

这样在世界许多角落的大城市都可应验的“交通生活”,早已被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和经历可以如此轻易地浓缩成地铁图上两点之间的通勤。人生许多重要时刻的记忆好像都在两个地铁站之间摇晃的车厢里发生和结束。接到公司人力资源的电话通知面试结果的时候,地铁报站浑厚的男声念出“mind the gap”(注意空隙);第一次跟暗恋的人在工作场所以外相处是从东四到惠新西街南口的五号线上;被人中伤跟好朋友边打电话边哭是在北大东门到马家堡的四号线上??当记忆渐渐褪为背景,地点与地点之间的交通却留在原地。就像西班牙诗人吉尔·德·别得马回忆年轻时代一个夏天的爱情时,结尾于巴黎地铁六号线的两点之间:“像很久以前做过的梦,

像当时那首歌,

一瞬间,激烈地,

我们的爱的故事

这样回到心里,

混同当时的日日夜夜,

那些快乐的时刻,

那些指责

以及,‘星’站到‘民族’站的地铁车厢里

去往床上的那场旅程。”

“——现在一个地理专业学生有什么用?还有历史专业?需要的时候网上什么都能查到,随时随地。大家都想知道我们的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完全没必要浪费一年又一年的时间去学啊,一部好电影或者一部电视剧让大家兴致勃勃地看完就行了。这也是历史啊,而且是可视化的,吸引人的,尤其是如果特效过硬的话。

——那哲学呢?以前那可是大学里一整个专业啊,叫文学哲学系。

——这个嘛,哲学里也有吸引人的地方。比如说那个古希腊哲学家,我想不起来名字了,叫苏格拉底啊还是什么,据说他总是赤身裸体,住在一个木桶里,每天晚上提着盏油灯在城市里晃荡,寻找一个男人。我听说是这样。你看这完全是个电影剧本啊!”

记得前些时特朗普上台伊始即叫停美国高校多项研究基金(尤其人文学科)拟重新审核,相关研究人员登时怨声四起,此时读到戈伊蒂索罗这段虚构的对话恐怕再合适不过了。哲学、历史、文学这样曾经以人类文明灯塔的身份成为理想国度建立基础的学科如今在很多时候沦为了一种茶余饭后的娱乐或谈资,实在不能不令人心痛。诚然,媒体传播方式的多元化让严肃学科的知识普及面变得更广,无论是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还是某些网站快餐式的知识速递,都可以让人在短时间内知道某个时代的轶事、某个哲学家思想的要点、某本小说的梗概。这些途径从某种程度上确实让很多人原本听则敬而远之的“高深学科”变得平易近人,对重新点燃人们对人文学科的兴趣多有裨益,然而如果只是停留汲取在被编剧及“答主”筛选过的信息或噱头,或者因此觉得文史哲的奥秘不过如此,那就失去了研习这些学科所能培养的最重要的品质:独立思考的能力。

哲学之浩渺,虽百家争鸣各成学派,如能成大家必有不断质疑自我质疑世界的心,它不是几句话可以总结几分钟可以看懂的学问,而是一种看待自身与世界的全新目光。历史之长河,若能为鉴,更是无法简化为粗暴的因果关系,多少偶然与必然胶合,多少大厦毁于蚁穴,多少成王败寇于瞬息,除了影视剧里的悲欢离合,更有细读之下才显出纸面的悲悯坏人之心。文学之大美——说到文学我总有一种“近乡情怯”的踟躇——不只在于诗词歌赋的曲音邈邈,也不仅仅是写作技艺的炫酷或者突破天际的故事情节,它是作家在自己智识的废墟上建起的沙塔,堆建的时候,他不知道这座沙塔能屹立多久,但他还是在上面用力地描绘出一张张面孔。如果它们得以幸存,我们定睛凝视的时候,会看见如奥登所言:“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男男女女,他们顶着现代社会所有非人的压力,试图获得并保持他们自己的脸孔”。最后的最后,或许我们亦会看见我们熟悉而陌生的自己,茫茫人海里的一张脸,就像我读完戈伊蒂索罗这本城市荒诞奇谈录之后看见的那样。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