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证券要闻 - 正文

管清友:人才引进要想可持续,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

(原标题:管清友:人才引进要想可持续,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卜羽勤、实习生王耐 上海报道

9月19日,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管清友在“伦敦政经-牛津中国论坛2021”上指出,城市评价体系或者说发展结果应该是多元的,地区发展、城市发展应该更加差异化。

人才是城市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薛领认为,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政府要换位思考,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思考创新问题和城市发展问题。“但(政策)不能太过功利,不能今天出台政策,马上就发布住房补贴等福利,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管清友强调道。

城市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差异化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包括发达经济体,地区差距是世界性难题。”管清友认为,无论从国内大循环角度还是从共同富裕角度,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是一个必然要做的政策举措。

现在大家都去拼GDP、拼总量、拼规模,但在新一轮发展中更重要的是质量。管清友强调,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也要体现差异化,评价体系或者说发展结果应该是多元的,地区发展、城市发展应该更加差异化。

“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战略机遇和关键机会,让大局赋能城市发展,另一方面要也要挖掘城市差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薛领认为,城市差异并不限于经济增速、经济规模的差异,还包括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定位的差异。追求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不仅要追求量,还要追求质。

管清友举例道,对于在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原来工业基础不错,最近这两年重化工业受到的冲击特别大,加上环保、双碳目标的要求等,导致一大批企业“死”掉了。在发展中就可以积极帮助老的企业升级。这一过程中确实有企业在国家、地方以及自己努力之下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问题,也诞生了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一些企业上市融到钱后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拿到税收,通过产业链招到商,又吸引相关的人才进入,形成了正循环。

“引才”不能太过功利

城市发展的差异化也会影响人才的选择。

上海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平芳坦言,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不集聚,地方发展就慢,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

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让人才选择留下来是一大关键问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薛领认为主要有两大标准:发展机会多,地方品质好。对于城市而言,不可贸易、不可转移的东西是最大的竞争力,而人才集聚的地方则是创新和繁荣的基础。地方品质就是公共服务、是基础设施、是绿水青山、是城市文化。所以,要想留住人才,政府要换位思考,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思考创新问题和城市发展问题。

确实现在不少西部、中部城市存在留不住人的现象。管清友认为,大城市是一种选择:机会更多一些,规则更明确,压力也更大。中小城市是另一种选择:机会少一些,压力也小,生活性价比很高。“(选择要)取决于大家自己的理想、事业心、自身诉求。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各安其位,把理想、事业、生活能够比较好地结合起来。”

此外,城市发展是可持续的,吸引人才也是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套人才吸引机制。管清友也强调,虽然很多地方都出台了人才新政,但不能太过功利,不能今天出台政策,马上就发布住房补贴等福利,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才环境和营商环境。

(作者:卜羽勤,实习生王耐 编辑:钟映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