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底部渐明,底仓先行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底部渐明,底仓先行)

“抄底逃顶”是大多数投资者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现实投资中却是可遇不可求,就连投资大师巴菲特也喊出“要模糊的准确、不要精确的错误”,其中固然有其操作资金规模巨大、船大难掉头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市场随机波动的不可测。连投资大师都难以估算市场真正的底部点位,普通的散户投资者更难以真正确定底部的点位。即使事先预判到了,在低位市场一片低气压的氛围中,能否坚持初心,勇于抄底还是未知数。而过于执着具体点位的高低,也很容易陷入钻牛角尖的死胡同中,即使抄底成功,未来势必陷入试图精准逃顶的误区中,好运很难一而再、再而三地青睐某个人。因此,我们做投资,要做的是大概率的事情,而不是盲目追求100%的精确。

回到目前的A股市场,估值处于全球洼地,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外资具备主观和客观买入A股的条件,因此无惧于市场的调整,持续涌入。随着市场跌出价值,一些长线资金也开始在低位进入。典型如本周某公募基金的专户产品发行,虽然有长达三年的封闭期,认购门坎高达300万元,但却受到投资者的热捧。虽然其中不乏基金管理人的品牌效应,但也从侧面说明开始有一部分资金看好三年内股市的表现,愿意锁定三年进行长线投资。结束低估值的状态需要真金白银进入抄底,目前长线资金逐步回温,底部逐步清晰起来。即使后市仍有不可测因素可能带来波动,但从“模糊的准确”这一角度来看,已经到了逐步布局加大仓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磨底”或许还需要较长时间,但如果没有在底部区域先主动买入部分筹码,则很有可能在未来的行情中踏空错失良机。历史上看,A股的牛市启动往往在不经意间到来,等到行情确立再去追高,已经丧失了成本优势,更不用说长期脱离市场,交易的敏锐度大幅下降。因此,“底部渐明、底仓先行”,通过提前布局底仓来锁定低位筹码,是目前比较可行的方式。

如果以三年为投资周期的话,目前拿出20%-30%的比例来布局底仓是比较合适的,剩下的资金可以根据个人的操作习惯、风险偏好等进行安排。笔者提出以下三种“底仓加”策略供各位投资者参考。

一、底仓基金加定投。在目前低估值的状态下,先用一部分资金买入基金作为底仓,再分批定投买入,建仓时间半年至一年。这一方式可以有效应对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如果股指继续下行拖累基金表现,定投可以不断摊低成本,直至迎来新一轮牛市的曙光;如果股指就此见底回升,有相当比例的底仓也可保证不踏空行情,有利于让持仓成本保持在较低位置,以免陷入全盘被动。作为底仓的基金,可以考虑估值较低的指数型或指数增强型基金,如300ETF、兴全300、MSCI易基、红利ETF、嘉实50A等;也可以关注目前处于封闭期,在2-4年内到期,目前存在较大折价的基金,未来折价修复可望给投资者增加又一层收益,如中欧恒利、东证睿泽、南方瑞合、九泰锐益等。

二、底仓股票加波段操作。对于一些投资者有深度研究,确认其股价相对基本面存在低估的品种,可适当布局底仓,再根据市场走势进行适度的高抛低吸。这一策略除了可以保证底部筹码不丢失之外,还可以将底仓作为新股申购的配售市值,参加打新“抽奖”。而新股一旦中签,带来的收益也会比较可观。但这一策略对投资者深入研究上市公司的要求较高,如果不慎买入问题股,可能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笔者建议,如果没有特别深入研究,具备长期持有定力的话,投资者可选择低估值、高分红的品种布局底仓,如银行板块、高速公路板块等。

三、底仓可转债加波段操作。去年年底以来可转债大量上市,加上今年以来股市的持续调整,许多可转债暂时失去转股价值只剩下债券价值,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破发。但由于可转债保底的特性,以及上市公司天然有促进转股的动力,因此可转债在下跌到一定阶段之后,便很难再进一步下行,反而可能因为下调转股价、回售条款的因素而出现上涨。因此,将大幅跌破面值或具备转股价值的可转债作为底仓,从长线看是比较安全的。其余资金除了做转债的高抛低吸之外,也可适度关注一些股价破净的正股的修复机会,如众兴菌业、吉林敖东、林洋能源、湖北广电等。

有底仓才能心不慌,选择长线风险较低的品种作为底仓,再辅助适度的波段操作或逐步增仓的策略,可实现攻守兼备的效果,从容面对市场涨跌,真正做到“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为走出市场底部,分享未来行情的果实奠定良好基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