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报道 - 热门点击 - 正文

医药板块洗牌,大浪淘沙下强者恒强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医药板块洗牌,大浪淘沙下强者恒强)

2017年喝完酒,2018年是不是该吃药?至少到目前为止,市场还是给出了“是”的答案。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个股节节走高,不仅超过10%的医药股创出自上市以来的历史最高价,且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年内6.46%的涨幅还居申万一级行业指数同期表现第3位,创下近3年指数新高。医药股的整体强劲表现不仅体现在二级市场中,且也“带火”了一众医药主题基金。在年内单位净值增长率排名中,不仅前20位的普通股票型基金中,医药主题基金占据12个席位,且在排名前10位的基金中,医药主题基金也占居了8个名额。

对于医药股年内的强势表现,《红周刊》与曾在国内发行了第一只医药基金而出名的“医药一哥”德传投资董事长姜广策进行交流,希望通过对他的采访给投资者在医药股上的布局能够予以一定帮助。在采方中,姜广策认为,目前医药板块正处于行业政策频出的关键历史时期,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洗牌阶段,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明显,“不是细分行业领头羊,就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

贸易摩擦升级对国药影响有限

《红周刊》: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是最新的大事件,美国将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决定对我国出口行业影响不容小觑。从美公布的对华加税名单看,有50余种医疗器械、85种药品被波及,您觉得对国内医药行业影响大吗?

姜广策:我个人认为,中美贸易摩擦这件事对A股的医药板块影响是非常小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医药工业目前仍非常落后,虽然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开放的工业门类,并经过将近40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若与世界一流医药水平相比,我国的医药工业水平仍相差太远,其生产的药品基本是以内销为主,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品种能够进入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总体上,中美贸易战对市场影响更多地只体现在情绪波动上。

《红周刊》:虽然只停留在情绪表面上,A股市场近期的波动还是非常明显的,多只个股下跌幅度明显。而相对市场的弱势,医药股期间表现却很亮丽,为什么?

姜广策:原因就在于医药行业不仅具有消费属性,且还具有明显持续成长特性,弱周期性的防御特征明显。中美贸易战中,虽然对出口行业会有明显负面影响,但对我国以内销为主的医药生产企业的影响却是非常有限,毕竟能够出口的品种是非常少的。

我们国家的药品消费市场是个内销型的市场,目前已经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药品消费市场,这种内生性的推动力是医药板块成长的核心动力。以今年1季度医药板块涨幅位居前列的泰格医药为例,其1季报同比增长100%以上,原因就是国家推动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给它的业务带来很大增量,这种因素是贸易战不会影响到的。所以医药行业中的很多以内销内生成长的细分领域反而是贸易战的避风港。

《红周刊》:那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投资者该如何配置医药股呢?

姜广策:在目前波动的市场背景下,最佳的资金配置策略就是提升对医药板块的配置比例,至于如何配置则必然是要从业绩和基本面上进行优选,特别是今年1季报在陆续公布中,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的医药股都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

细分行业龙头强者恒强

《红周刊》:从目前已披露的上市公司2017年年度业绩表现看,医药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的公司占比超过了7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业绩的向好却在2017年中的市场表现上未能体现出来,仍维持着与2016年类似的调整状态,为什么?

姜广策:业绩优秀的医药板块之所以在今年之前连续调整了两年多时间,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行业自身正处在一个政策频出的关键历史时期,这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洗牌阶段。2016年时,医药行业出台了十多项行业政策,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大幅提高了要求。国家的目的就是要一方面提升全行业的技术水平同时还要降低医药支出,而这却给全行业带来了阵痛,导致2016和2017年医药板块的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与此同时,在近两年医药全行业业绩承压的同期,我们的资本市场却基本是存量博弈的,市场中的资金都蜂拥到更有确定性的白酒和家电上了。

《红周刊》:如此看来,今年医药股价走强意味着此前的负面影响因素已经不存在了?

姜广策:不能这么简单地认为,此前的影响因素依然是存在的。对于医药板块来说,能够上市的医药股都是各自细分行业的佼佼者,经过努力调整能够最先适应行业环境的变化让业绩恢复增长,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年多的行业重负也让很多中小药企退出了行业,腾出的市场空间被很多优秀药企占领。

《红周刊》:从目前市场表现看,年内有超过10%的医药股创出2015年股灾以来新高(其中近半数为2017年以来上市的次新股),与此同时也有超过100多家医药股的股价创下了2015年股灾以来新低。对于目前医药板块内部的明显分化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

姜广策:医药股分化如此剧烈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分化之初的估值水平,如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等这些创新高的股票当初启动时的PE就在30倍左右,而目前市场中绝大多数创新低的医药股,从板块归类看很多都是中小创股票,它们在两年半前的PE很多就已经在八九十倍甚至一百多倍了,这种估值水平怎么看都是绝对高估的。随着这两年新上市企业的大幅增多以及港股通开通以后南下资金的迅速分流,市场肯定是无力支撑这些高估值的中小创的,因此,高估值的中小盘医药股价值回归就是必然现象。二是基本面因素。仍以恒瑞医药为例,其自身的主营业务持续增长,同时十年前就开始投入的新药开发陆续进入收获期,其深厚的产品线的价值得到了市场认可,资金趋同推动了其股价一路走高。对于医药股投资,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从估值和基本面两者结合的角度去判断。

《红周刊》:细分医药行业中,您觉得有哪一类是具有成长性,值得进一步看好?

姜广策:对于医药细分行业,我觉得中国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带来了巨大医疗保健需求,这会让各细分子行业都具有成长性。当然,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过程中最好还是关注细分行业龙头公司就足够了,因为医药行业现在已经形成了非常明显的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不是行业领头羊的话很难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以化学药领域为例,如今已经是豪门游戏了,如果每年拿不出几个亿来砸研发的话,很难保证未来还有饭吃,所以那些每年销售利润只有千万元的中小药企大概率是要被逐渐边缘化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目前相对比较看好疫苗、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

《红周刊》:既然相对看好疫苗、医疗器械等细分行业,能否谈一谈?

姜广策:以疫苗为例,其在医药板块中只是一个小行业,该行业在2016年爆出的山东疫苗事件中受到重创,整个行业整顿一年多,到了2017年下半年后才逐渐恢复,而2018年一季报中都同比大幅增长,这就直接刺激了疫苗板块的行情。医疗器械领域,经过最近数年的持续创新和赶超,我们原本只能生产低端产品的医疗器械行业已逐渐走出了可以做中高端产品的公司,比如开立医疗,如今生产的B超设备质量水平就相当高。随着国家陆续出台政策要加大国产医疗设备的采购力度,这将会带动这个细分行业中的优秀企业的业绩持续增长,直白点儿说,医疗器械行业中的优秀企业护城河变得更宽了。

《红周刊》:医药白马股目前有很多公司已经涨得非常多了,且估值也不便宜。您觉得这些公司在2018年还具有投资价值吗?如果可以选择,您认为哪一类公司值得关注?

姜广策:医药白马股是自2016年开始起涨的,涨到目前的位置,只能说要想获得更大的超额收益已经比较难了,但因为这些公司的企业基本面很好,所以仍然不失为一些大基金的配置选项。在目前情况下,我认为投资者要想找到更合适的医药白马股标的可以在连跌了两年半的中小创中去寻找,寻找那些估值跌到位而基本面却出现拐点的企业,比如说新开源,其股价从最高点下跌了三分之二,我们估计今年该企业有1个多亿利润,若以此测算,其PE也就30多倍,这对于一个未来高成长的企业来说,这个估值水平完全可以接受。最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布局的精准医疗还让其具备了医疗独角兽的潜质。

政策红利效应,创新药预期向好

《红周刊》: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指出了仿制药领域的改革方向。对此份文件的发布,您认为那类公司会比较受益?

姜广策:最受益的公司还是我刚才说的医药豪门。要知道如今做一个一致性评价的品种花费在500万元以上,而这也只有大型药企才能做得起。我所知道的,在既往很重视研发的药企中,恒瑞、海正、正大天晴等都是值得关注的,这些公司都是《意见》中最受益的。

《红周刊》:近年来,在改革审批制度等一系列政府政策扶持下,有机构认为中国创新药行业已进入高景气周期,您能否谈一谈市场为什么看好创新药?其逻辑是什么?

姜广策:这两年A股医药板块有个重大的变化是以前没有过的,那就是开始重视对医药企业的产品线的估值了,这当然也跟中国医药行业的创新越来越活跃有关系。恒瑞医药之所以能涨到2000亿市值最重要的一点因素,就是市场给予恒瑞创新产品线以估值,这是对的,也是国际上投资医药股的通行做法。我们在美股市场上就可以看到很多没有一分钱销售收入的医药研发公司估值能有几十上百亿美金,原因就是其创新带来了很高的未来预期。

《红周刊》:4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确定了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方向,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您觉得这种提法对创新药市场的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姜广策:这个提法是目前国际市场的主流做法,其实我们国家要想把医药工业水平提升上去,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就好了。医药行业的本质就是知识产权,只有独家的知识产权,能够做到要么第一,要么唯一才能在市场上具备定价权,所以对这个政策医药行业是举双手赞成,这对于A股中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来说是重大利好。

《红周刊》:在12日的会议上,政府还决定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并鼓励创新药进口。您觉得此举对国内相关仿制药企影响大吗?

姜广策:关系不大,因为国内现在一线主流的抗肿瘤药都是进口的,而目前国产的抗肿瘤药物都是国外专利已经过期很久的普通化疗药物,双方市场定位不同。虽然如此,创新药的加快进口上市,还是会加速国内药企仿制药推出速度或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

《红周刊》:近年来,基因测序也成为市场的炒作热点,有的公司一上市股价就被炒爆,如华大基因就是如此。你觉得基因测序领域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机会在哪?

姜广策:基因测序的目的是精准医疗,而精准医疗以后就是医疗的主流发展,市场规模最少是千亿级别。以目前最成熟的基因测序新生儿产前筛查NIPT为例,2017年有近400万人份,二胎高龄产妇至少300万人都要做,按50%渗透率算,每人1000元,则一个NIPT就是百亿规模。另外一块更大的就是肿瘤基因的筛查以及抗肿瘤药物的伴随诊断,加起来就超千亿了,这就给做相应业务的艾德生物、透景生命、贝瑞基因等等公司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越来越多,这个市场只会持续扩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